记得小时侯,特别喜欢玩“为什么”游戏:
先让爸爸或者小朋友说一句话,然后就问为什么,说出理由后继续问为什么,一直答一直问,基本上,问到十几二十个回合之后,终于好像实在很难回答出来了,就会恶狠狠的喊一句“不知道!”,游戏就结束了。
提问的人意犹未尽,回答的人抓狂崩溃。
小的时候特别喜欢问为什么,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但好像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少的沉默寡言,鲜少还能单纯的幼稚的对不理解的事情问一句“为什么?”,包括周围的朋友同事中,也都极少能听到大家问“为什么”。
这是为什么呢?
或许,当我们一路成长到如今,知识体系越来越完善,经历的人和事越来越丰富,逐渐的,小时候不懂得的事情和道理,都可以慢慢的自我体会与理解,知识量的储备增多,当然没有那么多的为什么可问。
或许,在信息量爆炸、网络资源充沛的今天,任何不知道的事情都可以google和百度得到答案,当遇到“未知”的问题时,再也没有了那种怯怯的提问欲望,而是快速找度娘,因为或许这个“未知”只有自己不知道,那该是一件多么丢脸的事情呢?!
或许,抛开知识问题,中国人的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让很多人认为这项工作安排或者这个事情本身可能还具有其他的、丰富的含义,有的话不好说,有的话不能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会不会有什么深意我没有领会到?虽然不理解还是观而不语为好。
这种陈思陋习是不是在你我的周围比比皆是?
其实,这是沟通的一部分要素,也是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现象。
由于沟通的不顺畅,出现了很多南辕北辙的乌龙事件,当然也不可避免的出现推卸责任的漏洞。
夫妻拌嘴、婆媳不和、工作不力、项目停滞、问题悬而未决,理解并沟通达成一致而未成功者少之又少。
关于沟通的要素,沟通路径的复杂度、沟通方式的选择、沟通的有效工具等,大概都是习以为常的基本知识,此处略过不表。
抛开表面的知识层,进入到思想意识的执行层,这或许更直接有效。
“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这句话想必并不陌生,尤其是具备强势领导人格的管理者经常会这样讲。当然,很汗颜的讲,我也有过。
其实,即便不是领导风格,也存在众多“只需要执行”的思想,无论被动形成还是主动选择,都非常可怕。
表面看起来是服从和执行,其实本质是不负责任和推诿。
由此,我想抛出“工作动机”这个词,我想,它应该被更广泛的去应用。
无论是项目计划、预算成本、需求方案,还是临时管理统计与改进,抑或是具体的项目和工作要求,要求提出者的工作动机是非常重要的。
此时,我们应该回归到孩子心态,没有理所应当,没有想当然。
先问一个为什么?为什么要编写这个文件?为什么必须这个时间?为什么要实现这个功能?为什么分析数据?为什么要修改这部分内容?为什么要进行梳理分析和改进?……
如果每项工作都了解了动机和出发点,那就相当于有了航行的明灯,不至于夜海中漫无目的的航行,对工作提出者有了共情,任何工作那都是手到擒来。对项目而言,其实这就是所谓的业务动机,这一点非常重要,也是你了解业务和不了解业务的关键区别所在。
如果不了解业务动机,只是要求做什么就做什么,那最后的结果可能会大相径庭。
要求写计划,那么拿过模板修修改改交出一个计划,过程文件中规定的动作都有了就可以;
要求开展里程碑总结,那么例行汇总项目数据召集会议例行汇报就可以;
要求统计分析项目投入,那么按人头或者按周报统计一下数据大概差不多提交就可以;
要求修改需求方案内容,那么你说啥我改啥、客户满意执行变更就可以;
其实,除了上述动作,增加一句“为什么?”就可以做的更好。
提出“为什么”并不羞耻,这也是为了更好的研讨和探索,万一,提要求的人走错路了呢?被错的人牵着鼻子走,只能越走越远呐!万一,不明白所以然而贸然去做,做错了呢?那出现乌龙事件就不足为奇了啊。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
如果能增加一句“为什么”,任务执行者对工作的理解可能就完全不一样,这才能最大化的发挥人员智力要素,也更能体现个人价值,否则开发势必成为码农、人才必将成为无脑机器人。
人最重要的是要有自我的判断能力,有价值体现的成就感。
当然,也要有情感,有理想,有正气,有原则,
有所为有所不为。
项目,同样如此。
青春年华,唯有用心,方可不负大好春光。
(为什么?
来,我答给你听~~~)
~~~~~~~~~~~华丽丽的分割线~~~~~~~~~~~
专业项目管理提升,打造现代卓越人生
想学习的进步青年
请拨打:0531-86559518
想投稿的有料才俊
请来信:jnpmapmi@126.com
想提升的专业人才